发布时间:2025-03-23 09:27


3月22日,“在焕新中重塑——2025年深度报道暨新闻实务教学研讨会”在桑浦山校区开幕。本次活动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汕大中国特色应用新闻学教研中心承办。研讨会紧扣技术迭代引发的媒体变革,深研新生态下新闻行业与教育教学的新趋势。

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周镇松,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吴湘韩,新华通讯社经济参考报社经参调查室主任王文志,以及来自财新传媒、北京青年报社、正面连接、澎湃、新京报、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宁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长安大学、塔里木大学等约四十位来自新闻业界和学界代表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主持。

周镇松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负责人毛浩教授致欢迎词,他指出,“深度报道不可能回到过去了,它需要在焕新中重塑”,近年来新闻界同仁为深度报道的突围而不懈努力,这些个体的、分散的探索和努力需要新闻从业共同体的集体讨论和总结。

会上,周镇松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窦锋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净、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梅颁发“中国特色应用新闻学教研中心特聘研究员”聘书。

开幕式后,学院发布了2024年新闻实务教学推荐案例,本次共筛选出10类27篇优秀新闻教学案例,旨在回应新传学生在新闻采写实践中的常见问题,解答学习疑惑,推广一批适用于中国新闻实务课程知识讲解及教学示范的推荐案例,“希望把业界最好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不仅是新闻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决定新闻采访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

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张国分享了“长篇文字报道的归宿——关于《最需要的地方》的思考”,指出主题报道并不都需要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只要把英雄当作人来写,把人性人情写透了,把凡人的非凡写活,写自然,万字长文也有忠实的读者。新京报调查新闻部副主编李明分享了《罐车运输乱象调查》的制作过程,从发现问题到呈现问题的全貌,指出民生调查的热情为新闻报道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个别案例不等同于普遍现象,个体案例不代表整体问题,要求我们保持新闻工作的专业性。澎湃深度部总监马世鹏则以梅大高速塌方事件为切入点,扎实开展核心现场的调查,开展更加深入的追问,并且探讨了“解困式”报道的实践路径。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净、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苏蕾、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明辉分别从各自的新闻教学领域对推荐案例进行评析。李梅觉得在新京报油罐车的报道是建设性新闻的生动实践;白净认为过多的技术使用反而是一种障碍,让学生理解数据新闻中最重要的仍然是新闻的内核;苏蕾希望通过研读经典新闻评论,唤醒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情感共鸣;谢明辉指出持续更新教学案例能帮助学生掌握前沿写作思路,激发创造力与思辨能力。

四十余名新闻业界、学界嘉宾以及学院师生针对深度报道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的现实难点和理论困惑展开深入坦诚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讨论,共同反思人工智能时代深度报道的核心价值,探索创新路径,为新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卓越新闻人才。

此次“在焕新中重塑——2025年深度报道暨新闻实务教学研讨会”是学院2025年春季学术周系列活动的开场活动。此后,将持续开展“深度报道的新趋向”“深度报道的术与道”和“新闻实务教学的守正与创新”等三场主题研讨会,以及两场新闻实务名家讲座。

文字肖汉华雷碧睿

图片凌学敏、罗杰坤、郑欣悦